V风楼阁最新消息|一品楼ypllt论坛官网,免费同城空降服务

坚持党校姓党  为党立言发声

西安市委党校雷军:努力建设西安先进制造业强市

  • 发布时间:2020-09-14
  • 来源:西安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先进制造业以产业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服务先进为主要标志,以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理应成为“做实做强做优”的表率。
  西安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优势
  西安是国家在中西部地区重点布局的工商业城市,工业基础较为雄厚,科研院所分布密集,各类人才资源丰富。通过“做实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不仅能极大推动全市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换,还可以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更加强大持久的动力源泉。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新时代西安加快追赶超越步伐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环节,也是西安带动全省发展、辐射周边地区的应有之义。
  目前,先进制造业在西安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完成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62.3%。今年以来,全市工业企业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加快复工复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名第一。
  西安发展先进制造业存在的短板
  一是规模不大。2019年全市认定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559家,占全部规上企业总数的36.8%,单个企业平均年产值6.9亿元。与发达城市相比,企业数量、占比、单体规模等几项指标均较为落后。
  二是投资不足。2015年开始我市工业投资连续三年大幅下滑,2018年以后呈恢复性增长。由于增速波动,导致全市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也直接拉低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从工业投资绝对额看,多年维持在1000多亿元的规模,没有较大突破。
  三是布局不优。目前我市先进制造业企业主要集中于高新区、经开区、航天基地及莲湖区,其他区域呈零星分布状态。而在现有工业集中区内,存在着支柱产业同质化与产业配套率偏低的问题,表明产业集群培育依旧任重而道远。
  四是创新力不强。工业企业与本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普遍不够紧密,自身创新能力不强。一方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量的科研成果没有在本地实现转化,出现所谓“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另一方面,这直接导致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利润率偏低,长期徘徊于全球价值链低端。
  五是要素配置不完善。目前我市工业项目用地指标保障不充分,项目落地困难,制造业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存在且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先进制造业人才紧缺,已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制造业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大。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
  面对不进则退的竞争局面,我们要在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优势潜力,扬长避短,真抓实干,力争走出一条既符合时代潮流、又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强市之路。
  第一,明确目标定位。在2019年年底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结构变革、动力变革,到2025年,建成全国一流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实现‘五强’目标”。同时指出,“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形成6个以上千亿级支柱产业,产值超百亿元企业达到20户,新增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1000户以上。”为西安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晰了任务、确定了路线,对我市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意义重大,也为广大企业积极参与西安实体经济建设,共同做大集群、做强产业,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利好。
  第二,瞄准重点领域。根据现有基础和条件,西安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在三大领域实现重点突破。首先,要做强6大支柱产业,即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其次,要做大5个新兴产业,即在人工智能、5G技术、增材制造、机器人、大数据与云计算等5个前沿领域加大布局力度,打造产业集群,抢占发展先机;最后,要做优6大生产性服务业,即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为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配套服务。
  第三,扩大有效投资。首先要抓好招商引资,重点针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关键配套企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其次要对引进的重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式服务,加大督办力度,确保项目落地实施;最后要围绕扩大产能、新增产品、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引导、鼓励传统制造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第四,狠抓布局调整。从有利于产业聚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出发,进一步明确各开发区和区县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定位,推动各园区产业差异化发展,最大限度避免重复投资;在做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加大现有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工作力度,按照园区产业定位统筹布局入区项目,全面提升园区专业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五,强化创新驱动。一方面要鼓励本地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通过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带动引领更多的企业投身其中;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以共建技术创新联盟、应用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方式,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第六,加大政策支持。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经营成本为出发点,全方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要素供给。在土地政策上,要优先保障制造业用地,严守制造业用地规模,确保只增不减;在金融政策上,对制造业企业实行倾斜性优惠利率,同时支持企业以上市、发行企业债等方式加大直接融资比重;在人才政策上,除加大引进培育力度外,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员工要予以重奖,在提升荣誉感的同时增强对人才的有效吸引力。

[网络编辑:刘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