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西安市行政学院举行“品质西安”理论与实践座谈会,来自省市相关单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从学理等不同的角度对建设“品质西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西安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崔玉凤在座谈会上说,“品质西安”的提出,既是我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具体实践,更是体现了全市人民对宜居家园、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是发展的必然、民心的归宿。但这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的灌输和口号的提出上,而是要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要有一套推进方案,每一年都要有推进目标,既要有建设指标,又要有考核标准,使各级都有建设责任,层层推进,在全市上下形成合力才能推进品质西安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省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唐震表示,西安要站在城市化的潮头,在“至善”上做足文章,努力构建经济繁荣、文化先进、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社会和谐的首善之区;努力建设市民归属感强、公民社会和阳光政府成型、市民人文精神和文化教育占据中心地位的人文福地;努力建设科技与生产力紧密结合、城市环境优美、市容环境靓丽、信息化高速公路发达、创意产业引领发展的创新之都。
市社科院副院长高东新从“品质西安”建设应处理好四种辩证关系的角度作了深入发言。他说,首先品质西安建设应将国际标准与城市特色合理对接。要以打造“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为目标,进一步提升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努力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品质城市。其次,品质西安建设应将长远目标与阶段任务协调推动。要根据城市自身的先天资源和自然环境禀赋进行长远设计和阶段目标设定,把握城市各个发展阶段重点,抓住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再次,品质西安建设应将整体发展和局部突破统筹规划。建设“品质西安”必须从整体入手考虑问题,用系统思维来破解“城市病”,将西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各个方面统筹考虑,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转变政府工作作风。第四,品质西安建设应将价值尺度和技术尺度有机统一。城市的发展需要更加重视市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市民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切实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把品质城市建设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率先在全省高标准实现小康目标统筹安排和考虑。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博士王晓勇认为,“品质西安”是一个非常高端的发展理念,要把“品质西安”落到实处,就要在“国际化大都市定位与古城历史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内在提升与外在评价之间的矛盾冲突、城市品质与城市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四个方面下足功夫,展示出西安的城市精神和城市灵魂,让西安这座古城步入全新的城市境界。
西安文理学院副院长耿占军则认为,“品质西安”建设应注意抓好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切实提高各级干部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抓好各项指标的落实工作,真正把好事干好叫响。二是紧抓“创新驱动”这个牛鼻子不放松,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着力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为西安经济的追赶超越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三是充分利用好秦岭、八水这些有利条件,做好宜居环境这篇大文章。切实做好封山育林、涵养水源、移民搬迁等工作,加快实施“八水润西安”等水生态工程建设,把西安早日建成为空气清新、山青净水、林木丰茂、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市委政研室政治处处长严磊表示,建设“品质西安”,一是要在体制机制上,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更加突出多元化。二是要在发展内涵上,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更加突出人性化。三是要在规划建设上,以彰显城市魅力为主线,更加突出特色化。四是要在治理体系上,以智慧西安建设为抓手,更加突出精细化。五是要在保障措施上,以法治西安建设为重点,更加突出法制化。
最后,我院副院长徐来作总结发言。他说,各位专家学者都从各自关注和研究的领域出发,对“品质西安”建设进行了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解读,并提出了很多好的思考、观点和思路,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次会后,我们将推动“品质西安”建设相关内容进课堂,并及时将座谈会情况整理后以送阅件形式呈报市委、市政府。
各教研部、教辅部门负责人及教师以及西安日报和三秦都市报记者等30余人参加座谈会。(撰稿:蔡慧/摄影:郭瑜)